
半個月前,黃小姐為家里的臥室更新了部分家具,這本是歡喜的事情,卻被小小的“空氣質量檢測儀”攪得一團亂:因為擔憂新家具甲醛釋放量的問題,黃小姐購買了多部簡易空氣質量檢測儀進行檢測,發現結果都不一樣,忐忑之下,最后唯有委托權威檢測部門進行檢測,才讓黃小姐吃下了“定心丸”。
黃小姐的案例并非個案,在簡易空氣質量檢測儀熱賣的同時,其檢測的準確度也飽受質疑,在網購平臺上,“測量數據不準確”、“同一位置相隔2分鐘測量結果天壤之別”等評論隨處可見,有業內人士就表示,目前,家用空氣質量檢測儀屬于新興產品,并沒有完備的產品標準,也不屬于必須經過國家技術監督部門強制檢驗和認證的范圍,產品質量難免參差不齊。
“就目前而言,選擇高環保標準的家居產品,加強通風換氣,配備空氣凈化器,才是防止室內甲醛超標的最佳選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木材工業研究所復合材料室主任郭文靜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消費者:檢測結果不一,究竟哪個準?
空氣質量檢測儀目前有多火?
在電商平臺上輸入關鍵詞“家用空氣檢測儀”,搜索出的產品琳瑯滿目,可達四千余件,價格方面,則從數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其中一款售價不足40元的熱銷產品月銷量就超過了2.5萬件。
此外,綜合對比此類產品發現,不論價格高低,它們均被宣傳為“專業儀器”、“國家認證”、“超高精度”、“10年壽命”等,幾分鐘內便可檢測出精確數值。

不僅如此,宣稱具有更高科技含量的一些家用空氣檢測儀還能夠有效排除乙醇、一氧化碳的干擾,從而提升甲醛測量精確度;可以監測出瓦斯氣體、氟利昂氣體、乙醇氣體甚至對人體口腔異味進行監測,還內置有電子鐘、語音提示、遠程遙控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可檢測甲醛含量,有的家用空氣檢測儀宣傳稱具有二合一功能,還能檢測PM2.5含量,甚至“多合一”功能,包括苯、氨、甲苯、二甲苯、TVOC、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在內的污染物含量均能被測量出來。
但據業內人士介紹,家用空氣檢測儀的功能并非宣傳得如此強大。據介紹,檢測儀原理多為電化學感應器的檢測原理,而電化學感應器對溫度也非常敏感,一般而言,傳感器的讀數會隨著溫度升高而升高,且不能在極端環境下正常運作,因此只適用于室內空氣凈化廠家或個人作為某些區域內的通用測試,檢測結果不被公認,也不能作為有效的法律依據。
另一方面,電化學感應器的壽命一般是一到三年,計算流通的時間,通常兩年左右便需要換新的,而并非某些產品聲稱的“保用十年”。
黃小姐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本以為能夠得從家用空氣質量檢測儀中得到準確數值,黃小姐網購了多部檢測儀進行檢測,沒想到卻“中招”了。
“有的說超標,有的沒有,最后我都不知道該相信哪個了。”添置了新的家具后,黃小姐還沒來得及享受,就陷入了困擾當中。
原來,在添置家具后,黃小姐偶然在網上看到了家庭空氣質量檢測儀,售價僅百余元,便從網上購買了一個空氣質量檢測儀,打算親自檢測家具甲醛釋放量是否合格。
檢測結果令人大跌眼鏡,根據這個檢測儀的檢測,黃小姐臥室的甲醛含量超標不少。為了驗證測量結果準確性,隨后,黃小姐又網購了幾款不同品牌的檢測儀。誰曾想,這一下,黃小姐心更慌了——三臺設備測量結果均不一致,有部分測量項目還相差10余倍。

國內外學者呼吁建立監管體系
事實上,檢測結果相差10余倍并不鮮見,廣州市權威質檢機構專業人士曾參與做了一組對比實驗,結果發現,家用空氣質量檢測儀與專業檢測儀測量的結果相差更是高達17.5倍。
首先對臥室進行檢測,廣州市權威質檢機構的甲醛檢測結果為0.12mg/m³,而網購的三個檢測儀分別測得的數據則為0.59mg/m³、0.22mg/m³、0.14mg/m³,與權威機構檢測結果最高相差近5倍。與廣州權威質檢機構專業測量進行 “PK” 的是從電商平臺購買的三款不同品牌、中等價位(500元~1000元)檢測儀,使用前述檢測儀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分別對室內空氣甲醛含量進行了取樣檢測,實驗結果大相徑庭,令人詫異。
在書房中的檢測結果相差更大,廣州市權威質檢機構測量結果依然為0.12mg/m³,但網購的三個檢測儀測量數值則達到了1.89mg/m³、2.10mg/m³.0.39mg/m³,最高差距17.5倍。
“對比結論顯示,使用‘快速空氣質量檢測儀’檢測的結果不準確,有時會出現比檢測機構檢測的結果高出10多倍的現象。使用不同品牌的‘快速空氣質量檢測儀’,檢驗結果也會出現較大的差異。”廣州市權威質檢機構專業人士表示,由于是對比試驗,前述檢測數據并未在標準溫度下檢測,故該機構檢測結果仍屬偏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外,檢測儀的準確性等問題已經引起了學者的關注。
據報道,2016年7月7日,兩名英國約克大學國立大氣科學中心的大氣化學家阿拉斯泰爾· 劉易斯(Alastair Lewis)和彼得· 愛德華茲(Peter Edwards)在《自然》雜志撰文,質疑廉價空氣污染檢測裝置的精度,呼吁研究者和政府加強對這些檢測儀精度的檢驗,并出臺相關標準。
彼得· 愛德華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傳統的空氣污染檢測裝置采用的技術,在使用前都經過了專業機構的反復測試,它們的測量方法都是可追溯的,其不確定性也是可控的。這些裝置唯一的問題是成本很高,一般每一臺設備需要一萬至十萬美元不等。
彼得· 愛德華茲還稱,對于小型檢測儀,雖然價格低廉、宣稱精準,但其使用的技術并未經過嚴格的測試,在真實的大氣環境中不能進行準確測量,廉價設備的檢測結果變化很大,干擾物以及穩定性問題使這些設備很難做出真正可靠的測量。
行內人士則表示,消費者不必對家用空氣檢測儀絕對數值耿耿于懷,“我們更應著眼于自身的感受,并通過適當的方法改善空間空氣質量。政府和監管機構也應盡快出臺相應的標準,把這些廉價空氣質量檢測裝置納入統一的監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