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0來源:未知
| 序號 | 有毒氣體 | 警報值 | 法規條款 | |
| MAC(mg/m3) | PC-STEL(mg/m3) | |||
| 1. | 一氧化碳 | / | 30 |
《工作場所有毒氣體檢測報警裝置設置規范》(GBZ/T 233-2009) 5.2.2 預報值為GBZ2.1所規定的MAC的1/2或PC-STEL的1/2,無PC-STEL的物質,為超限倍數值的1/2。 5.2.3警報值為GBZ 2.1所規定的MAC或PC-STEL值,無PC-STEL的物質,為超限倍數值。 |
| 2. | 二氧化硫 | / | 10 | |
| 3. | 氨 | / | 30 | |
| 4. | 正己烷 | / | 180 | |
| 5. | 氯氣 | 1 | / | |
| 6. | 硫化氫 | 10 | / | |
| 序號 | 可燃氣體 | 爆炸下限(LEL) | 報警設定值 | 爆炸極限參考 | |
| 1%LEL-25%LEL | 50%LEL | ||||
| 1. | 一氧化碳 | 12.5% | 0.125%-3.125% | 6.25% | 12.5%-74.2% |
| 2. | 硫化氫 | 4% | 0.04%-1% | 2% | 4%-46% |
| 3. | 氨氣 | 16% | 0.16%-4% | 8% | 16%~25% |
| 4. | 乙醇 | 3.3% | 0.033%-0.825% | 1.65% | 3.3%-19% |
| 序號 | 物質名稱 | 報警參數 | 法規條款 |
| 1. |
一氧 化碳 |
12.5% | 《一氧化碳》(GB/T 35995-2018)6.2.3檢修和加工處理一氧化碳生產裝置或容器之前,應先用氮氣或其他惰性氣體將一氧化碳置換,直至一氧化碳含量(體積分數)小于12.5%以下。 |
| 2. | 硫化氫 | 低位報警點10mg/m3;高位報警點50mg/m3。 | 《廢硫化氫處理處置規范》(GB/T 31855-2015)5.5在可能有硫化氫泄漏的工作場所應設置硫化氫自動監測報警裝置(不能根據臭味來判斷危險場所硫化氫的濃度,硫化氫達到一定濃度時會導致嗅覺麻痹),其低位報警點宜設置在10mg/m3;高位報警點均宜設置在50mg/m3。 |
| 《硫化氫職業危害防護導則》(GBZ/T 259-2014)附錄A.2本標準規定了硫化氫檢測報警儀閾值設置的一般原則,根據GBZ 1對報警裝置設置的技術要求,結合國內部分行業硫化氫檢測報警儀閾值的設置情況,建議設置兩級報警閾值,警報值設置在10mg/m3;高報值設置在50mg/m3。 | |||
| 3. | 氨氣 | 100ppm或150ppm |
《冷庫設計規范》(GB 50072-2010)7.2.1氨制冷機房應設置氨氣濃度報警裝置,當空氣中氨氣濃度達到100ppm或150ppm時,應自動發出報警信號,并應自動開啟制冷機房內的事故排風機。 7.3.19速凍設備加工間內當采用氨直接蒸發的成套快速凍結裝置時,在快速凍結裝置出口處的上方應安裝氨氣濃度傳感器,在加工間內應布置氨氣濃度報警裝置。當氨氣濃度達到100ppm或150ppm時,應自動發出報警信號,并應自動開啟事故排風機、自動停止成套凍結裝置的運行,漏氨信號應同時傳送至制冷機房控制室報警。 |
| 4. | 氧氣 | 0.195 |
《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GB 8958-2006)5.3.2在已確定為缺氧作業環境的作業場所,必須采取充分的通風換氣措施,使該環境空氣中氧含量在作業過程中始終保持在0.195以上。嚴禁用純氧進行通風換氣。 6.4在密閉容器內使用氬、二氧化碳或氯氣進行焊接作業時,必須在作業環境中通風換氣,使氧含量保持在0.195以上。 |
| 5. |
二氧 化碳 |
0-0.50% |
《礦用二氧化碳傳感器通用技術條件》(AQ 1052-2008)4.3規格及報警范圍 a)測量范圍:傳感器的量程范圍宜采用(0-5.00%)CO2; b)報警范圍:(0-0.50%)CO2設置固定報警點。 |